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社会纷纷加入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美术界也在这场战疫中十分活跃。无论是在各组织机构下的创作还是自发性的创作,一时间产生了大量的作品出来,这其中不乏好的优秀的创作,暖人心扉。
赵振华大型组画《抗击非典》
但是在以“艺”战疫的呼声下,也有另一种对于论调发声。在美术报上一篇题为“美术界战疫热的冷思考”对当前的创作热和铺天盖地的美术战疫作品展开了一番讨论。
先是肯定了这一行为的是正面积极。声援一线的勇士们,体现社会担当,很好诠释了艺术为人生的理念。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才能显示蓬勃和持久的生命力,才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文艺和现实社会生活无法分开的鱼水关系,决定了在灾难面前需要有所作为。
后指出了对于当前“战疫热”几点的思考,大概提到了如下几个问题和不足。
一.最大的不足是作品的主题单一和表面化倾向,尤其典型的是一味的“红光亮”。指出发布的作品十有八九聚焦于当前抗“疫”的少数人物,少数群体,出现创作题材和形式扎堆“撞衫”的普遍现象。
并非否认医护工作者的伟岸形象和崇高作用,也不是否定对他们的歌颂。只是重复的歌功颂德未免产生物极必反的反面效果,让人视觉疲劳,况且一味的跟风也是艺术创作的大敌。
从医者仁心以及现状分析,医者未必愿意看到外界过多的关注,这也是他们现实所处位置的一场挑战。
这次战疫除了成千上万的医护工作者,全社会每一位成员都参与了这次抗战。医院附近二十四小时待命的司机,淡定从容;从基层到一线干部到各类志愿者,再到捐赠款物的老百姓以及每一个自己居家隔离的人,导出都有值得赞颂的平民英雄,有很多丰富细腻的素材值得去挖掘。
作者直指那么多丰富的现实感人情节和单一的美术作品主题形成强烈反差,让人看着总感觉少了一种什么味道。作品主题的单一化透露出美术家视野的狭窄和艺术理解上的偏差。
二.严谨性缺乏,各个渠道铺天盖地的作品,其生产和传播的惊人速度,文艺的快餐式消费现必然导致质量不如人意。
这些抗“疫”作品形式材料从国画、钢笔画到水彩画再到版画、漫画应有尽有,但是质量上看随意涂鸦和粗制滥造意味浓厚。艺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破茧成蝶的庄严感难觅影踪,艺术创作中的“孕育”和“酝酿”太过简单和容易,作品缺少醇厚的内涵。
三.在这一波战“疫”的美术作品中,能够吸引人让人驻足回味的力作几乎不见踪影,欣赏优秀艺术品那种发自内心啧啧称赞的敬佩感无法被唤起,文艺号召的力量感未出现。
种种作品弊端暴露出当前美术创作的一些软肋,比如创作能力的不足,比如题材和视角选择切入的平庸化,再比如思考深度的弱化,这些都指向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艺术家深入生活的程度依然不够,对社会现实的感悟有限。相反,我们看到技术的高度发达方便了信息和资料的获得,但是闭门造车的创作缺陷也显露无遗。
四.从历史的角度,指出一旦在疫情后载入史册的作品绝不是热闹时候的蹭热度,只有潜心创作,用力作说话。
批判的指在社会灾难面前,与科学相比,文艺还是体现出他的羸弱,不如适当退后,把战场更多地让位于科学。呼吁从不同的、丰富的细微之处,能让人们窥见疫情之危和人性壮美,不动声色又涌动力量的创作。
当前,疫情还在继续,随即而来的美术创作热也不会一时停歇,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文章所指出的观点,是有其参照可取的。
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过程是艰难复杂的,不仅仅是对于工艺的掌握,对于创作的构思,深度思考,实事求是地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极其严苛的。敏锐度的视角和感知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这篇文章既提出了对当前“战疫热"创作的要求,也是对于艺术创作者修行的思考,望每一位想要从事艺术创作的同学们共勉之。
-以上内容观点来源于美术报-
更多了解鲁轩方式:
【官方Q Q】1448064209
【官方微信】鲁轩教育 | 鲁轩美术
【官方微博】重庆鲁轩美术培训学校
【官方抖音】重庆鲁轩画室
【官方网址】www.luxuanart.com
【Bilibili】重庆鲁轩画室